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殖民時期臺日漢文關係專題
Seminar on Relations of Taiwan and Japan Traditional Chinese Writing 
開課學期
102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臺灣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黃美娥 
課號
TwLit7047 
課程識別碼
145 M041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6,7,8(13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國青324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2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西元1895年至1945年間,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,藉由「漢文」做為一種中介,日、臺之間衍生出各式錯綜複雜的交混、角力關係。對於近代日本而言,漢字既是歷史的漢字,也是現實的中國,故就文化民族主義而言,漢字在日本國語的確立過程中,是以「他者」身份存在於歷史語境中;但由於帝國主義擴張所需,漢字/漢文卻又弔詭地扮演了為侵略政策服務的工具,甚至在1937年中、日戰爭後,成為日支親善論的媒介,使得歷時發展過程中的日、臺間「同文」關係,愈形糾葛。另外,在明治維新之後,日本內地漢文漸趨失勢,剛取得的臺灣殖民地,意外提供了若干熟諳漢文者的發揮空間,其與本島文人展開交流關係,並進而開啟了臺人別具面目的新漢文想像。因此,殖民地時期的臺灣,可被視為一個日、臺漢文接觸後,引起諸多問題性的論述匯集場域,頗堪玩味。有鑑於此,本課程之開設,便欲就此一議題進行教學引導,期盼學生共同關注此一領域,並在近年來愈見重視的東亞漢字圈研究中,能將臺灣漢文學的表現進與東亞對話、鉤連,藉之擴大臺灣文學的研究視域。 

課程目標
關於本課程內容之講授,除了殖民地時期臺灣自身之漢文問題與相關創作表現、文學社群活動的說明與討論之外,尤其日本在臺漢文學史的發展梗概,若干重要作家個案,不同文類之文本,以及臺、日雙方漢文接觸後的各種文學/文化/政治關係,以上諸多面向的認知與掌握,均是本課程重要內容所在。再者,也要透過不同之方法論與詮釋框架進行解讀、研析,以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多元能力與開闊眼界。 
課程要求
學生每週需先閱讀指定作品文本或圖書論文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 備註: 學生事先與教師聯繫以利安排 
指定閱讀
每週上課進度說明中均已詳列指定閱讀材料 
參考書目
(一) 書籍
1. 施懿琳,《從沈光文到賴和—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》(高雄:春暉出版社,2000)
2. 黃美娥,《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》(臺北:臺北文獻委員會,2003)。
3. 黃美娥,《重層現代性鏡像: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》(臺北:麥田出版社,2004)
4. 黃美娥,《古典臺灣:文學史、詩社、作家論》(臺北:國立編譯館,2007)
5. 廖振富,《櫟社研究新論》(臺北:國立編譯館,2006)
6. 廖振富,《臺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:從晚清到二二八》(臺北:國立編譯館,2007)
7. 翁聖峰,《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》,(臺北:國立編譯館,2006)
8. 余美玲,《日治時期臺灣遺民詩的多重視野》,(臺北:文津出版社,2008)
9. 陳培豐,《「同化」の同床異夢: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、近代化與認同》(臺北:麥田出版社,2006)
10. 陳培豐《想像和界限: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》(臺北:群學出版社,2013)
11. 三浦 叶:《明治漢文學史》,東京::汲古書院,1998。
12. 李慶:《日本漢學史》,上海: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,2002-2004。
13. 張寶三•楊儒賓編:《日本漢學研究初探》,臺北:喜馬拉雅基金會,2001。
14. 子安宣邦著•陳瑋芬等譯:《東亞儒學:批判與方法》,臺北:喜馬拉雅基金會,2003。
15. 小森陽一著•陳多友譯:《日本近代國語批判》,長春:吉林人民出版社,2003。
16. 村田雄二郎、C•ラマ-ル編:《漢字圈の近代 ことばと國家》,東京:東京大學出版會,2005。
17. 陳瑋芬:《近代日本漢學的『關鍵詞』研究:儒學及相關概念的嬗變》,臺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05。
18. 高文漢:《日本近代漢文學》,銀川:寧夏人民出版社,2005。
19. 森岡緣《近代漢詩のアジアとの邂逅》(東京:勉誠出版社,2008)

(二) 論文
1. 島田謹二〈臺灣文學の過現未〉,《文藝臺灣》2:2,1941.5,葉笛譯〈臺灣文學的過去、現在和未來〉,《文學臺灣》22、23,1997.4、1997.7。
2. 郭水潭〈臺灣日人文學概觀〉、〈日僑與漢詩〉,羊子喬編《郭水壇集》(台南:台南縣立文化中心,1994)。
3. 楊永彬〈日本領臺初期日臺官紳詩文唱和〉,文見若林正丈、吳密察主編《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》(臺北:播種者文化,2000)。
4. 詹雅能〈櫻井勉與日治前期的新竹詩社〉,《社會教育學報》第六期,2003.6。
5. 黃美娥〈差異/交混、對話/對譯—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〉,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集刊》第28期,2006.3。
6. 黃美娥,〈日、臺間的漢文關係:殖民地時期臺灣古典詩歌知識論的重構與衍異〉,《臺灣文學研究集刊》第二號,200。
7. 黃美娥,〈跨界傳播、同文交混、民族想像:賴山陽在台灣的接受史(1895-1945)〉,文見陳芳明主編《臺灣文學的東亞思考:臺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(臺北:行政院文建委員會,2007)。
8. 川路祥代〈殖民地臺灣文化統合與臺灣傳統儒學社會〉,台南:成功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,2002
9. 施懿琳〈決戰時期臺灣漢詩壇的國策宣傳與異聲—以《南方》雜誌(1941-1944)為觀察對象〉,張文環及其同時代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,2003.10.18-19
10. 柳書琴〈《風月報》中的同文論述:殖民主義附身的悲劇〉,文學傳媒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: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主辦,2003.11.7-8。
11. 柳書琴〈從官製到民製:自我同文主義與興亞文學〉,第一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:現代文學的歷史迷魅會議論文,南投暨南大學中文系、歷史系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合辦,2003.11.13-15。
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 
100% 
學生出缺席、上課參與度、口頭及書面報告之各項成績,合計一百分。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1  ◎課程介紹
一、 日治時期臺灣古典文學研究概況
二、 「漢文」/「漢文學」的釋義
三、 日治時期的臺灣「漢文」處境:現代性、殖民性、本土性的交鋒
四、日本在臺漢文學史
五、日、臺漢文關係
六、詮釋框架:比較文學、後殖民批評、跨界流動
七、研究方法

 
第2週
2/28  ◎和平紀念日放假  
第3週
3/07  ◎迎向現代的臺灣漢文/漢文化/漢詩社
一、詩社、文社與文藝刊物
▲閱讀資料
1.〈崇文社文集•序〉。
2.〈臺灣文藝叢誌發刊序〉。
3. 連橫〈臺灣詩社記〉,收入《雅堂文集》卷二,南投:臺灣省文獻委員會,1992。
4. 連橫〈臺灣詩薈發刊序〉,收入《雅堂文集》,南投:臺灣省文獻委員會,1992。
5. 黃美娥《重層現代性鏡像: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》(臺北:麥田出版社,2004)第三章。(案:小說部分,請自行參看第五、六章,於此不論)
6. 施懿琳〈日治中晚期台灣漢儒所面臨的危機及其因應之道—以「崇文社」為例〉,收入《從沈光文到賴和──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》(高雄:春暉出版社,2000年)。
7.江寶釵〈論台灣傳統文人社群「行動力」的興微與變遷:以「臺灣文社」暨《臺灣文藝叢誌》為觀察核心〉,《文學評論》2011年第4期。

二、 現代性與臺灣古典文學
三、 文藝思潮:新舊文學論戰、鄉土文學與臺灣話文運動
▲閱讀資料
1. 黃美娥《重層現代性鏡像: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》(臺北:麥田出版社,2004)第一至二章。
2. 翁聖峰〈文體進化觀、文體大眾化與新舊文學論爭〉,收入《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》(臺北:國立編譯館)第八章。
 
第4週
3/14  ◎ 臺灣傳統文人的精神史/身體史
一、身體、國族與歷史記憶
二、身體與空間
▲閱讀資料
1.魏清德遊記
2. 黃美娥《重層現代性鏡像: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》(臺北:麥田出版社,2004)第四章、附錄。
3. 黃美娥〈差異/交混、對話/對譯—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〉,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集刊》第28期,2006.3。
4. 余美玲〈烏衣國、詩社與遺民—論林爾嘉菽莊的的多重空間意涵〉,收入《日治時期臺灣遺民詩的多重視野》,(臺北:文津出版社,2008)。
5. 林以衡〈日治時期臺灣文人魏清德東北亞紀行的文明之旅與漢文體驗〉,《漢學研究》第30卷第4期,2012.12
 
第5週
3/21  ◎日本在臺漢文學發展梗概
▲閱讀文獻
1. 島田謹二〈臺灣文學の過現未〉,《文藝臺灣》2:2,1941.5,葉笛譯〈臺灣文學的過去、現在和未來〉,《文學臺灣》22、23,1997.4、1997.7。
2. 郭水潭〈臺灣日人文學概觀〉、〈日僑與漢詩〉,羊子喬編《郭水壇集》(台南:台南縣立文化中心,1994)。
3. 楊永彬〈日本領臺初期日臺官紳詩文唱和〉,文見若林正丈、吳密察主編《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》(臺北:播種者文化,2000)。
4. 1900〈後藤民政長官揚文會演說辭〉,收入《揚文會》。(另,自行參看吳德功《觀光日記》)。
5. 尾崎秀真《南雅集》第三卷〈序〉,台大館藏。
 
第6週
3/28  ◎日方政策與漢文的關係
1. 國體論與臺灣漢文
2. 漢文教育同化政策
▲閱讀文獻
1. 小森陽一著、陳多友譯,《日本近代國語批判》(長春:吉林出版社,2004)。
2.陳培豐,《「同化」の同床異夢: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、近代化與認同》(臺北:麥田出版社,2006)
3. 游勝冠〈同文關係中的台灣漢學及其文化政治意涵—論日治時期漢文人對其文化資本「漢學」的挪用與嫁接〉,《台灣文學研究學報》第8期(2009.4),頁275-306。
 
第7週
4/04  ◎兒童節放假 
第8週
4/11  ◎ 總督府與漢文學
▲閱讀文獻
1. 1899兒玉源太郎《南菜園唱和集》
2. 1921田健治郎《大雅唱和集》
3. 1924內田嘉吉《新年言志》
4. 1926上山滿之進《東閣唱和集》
5. 黃美娥〈日、臺間的漢文關係:殖民地時期臺灣古典詩歌知識論的重構與衍異〉,《臺灣文學研究集刊》第二號。
 
第9週
4/18  ◎ 日本在臺漢詩社
▲閱讀文獻
1. 施懿琳〈從《采詩集》看台日漢詩人的互動模式與書寫話語〉,文章收入東海大學中文係編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》(臺北:文津出版社,2003),頁363-402。
2. 中村櫻溪〈玉山吟社會宴記〉,收入《涉濤集》,台大館藏。
3. 籾山衣洲《穆如吟社集》
4. 魏清德《南雅集》第一卷〈序〉、久保天隨《南雅集》第二卷〈序〉。
 
第10週
4/25  ◎ 佐倉孫三 
第11週
5/02  ◎ 中村櫻溪 
第12週
5/09  ◎ 籾山衣洲 
第13週
5/16  ◎ 館森鴻 
第14週
5/23  ◎ 久保天隨 
第15週
5/30  ◎ 開會/擇期補課 
第16週
6/06  ◎ 日、臺漢文關係論1
▲閱讀資料
1. 陳培豐《想像和界限: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》(臺北:群學出版社,2013)。
2. 黃美娥〈「文體」與「國體」:日本文學在日治時期臺灣漢語文言小說中的跨界行旅、文化翻譯與書寫錯置〉,《漢學研究》第二十八卷第二期, 2010.06,pp.363-396.
 
第17週
6/13  ◎ 日、臺漢文關係論2
▲ 閱讀文獻
1. 黃美娥〈殖民地時期日人眼中的清代臺灣文學〉,收入《古典臺灣:文學史、詩社、作家論》(臺北:國立編譯館,2007)。
2. 黃美娥〈跨界傳播、同文交混、民族想像:賴山陽在台灣的接受史(1895-1945)
〉,收入陳芳明主編《台灣文學的東亞思考:台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,臺北:文建會,2007.7。
 
第18週
6/20  課程討論